杨之光作品
杨之光教授无疑是本世纪画坛里一位颇值得敬重的人物画家。今年1月,杨之光教授获颁第二届“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”,这是国家、政府对他“努力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的严谨造型相结合,通过写意性的概括用笔,呈现一种从现实中来、又超越写实性的写生,体现了一种多样文化与艺术语言的综合”——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肯定与褒扬。
如果要编写《现代中国画史·人物篇》四大家,除方增先、刘文西、黄胄外,杨之光应毫无疑义位居其中,这不仅由于他在1954年创作的《一辈子第一回》以简洁、鲜明、质朴、真实的语言赢得了美术界和社会的肯定,更为重要的是,在上个世纪70年代,杨之光连连打出很多名作,像《矿山新兵》、《激扬文字》(为青年****造像)等等,确实令人耳目一新,营造出一片新水墨人物画的新天地。“四大家”中,刘文西的作品分量很重,造型精确,形象突出,常用皴法以强调造型的力度,很“土”,很有特色,却失之于板滞;黄胄以速写为基本,大量使用复笔,以生动取胜,生动有余而韵致不足,其笔下之驴学界普遍认为“不过一交通工具耳”;倒是方增先,他承袭了江浙一带注重笔墨情趣的传统,画面具有文化气息和书卷气,显得雅致而飘逸。“四大家”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影响巨大,在美术史上地位很高,但到了1976年以后,特别是1980年以来,他们都退居“二线”,失去了领导画坛的地位。刘文西、黄胄的画退步到连他本人以前的水平都不如,刘文西再也画不出《祖孙四代》、《支书和老贫农》的水平,黄胄后期的画也很糟糕,只有方增先的画还在求变,杨之光的水平仍能保持,但他们都不能再领导一代人物画坛——这是一个颇值得令人思考的美术现象!
且不论为何刘文西和黄胄晚年的画作水平每况愈下、方增先的画为何还能在求变?笔者在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略说一下,为何“杨之光的水平仍能保持”——说得不对,还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为幸——“能保持”的意思是,一方面,就整个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域而言,杨之光的作品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学术水准,并无颓败之相;另一方面,就杨之光自身而言,他晚期的作品的确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,这一点,读者比较其《恩师徐悲鸿》(2005年作)以及《雪夜送饭》(1959年作)即可冰鉴!
杨之光的绘画水平能保持但又无法自我突破的原因,我想一方面应该跟他所受的文化教育、人生阅历有关,另一方面则受其选择的艺术路向所限。杨之光在读私塾时就得到老师指点诗词书画篆刻,这使得其在同辈画家中一直处于较大的优势(应该承认,他的书法在同辈画家中还算是比较好的,这一点,对于其后期的创作亦是有利因素),年轻时进入春睡画院,为高剑父入室弟子,略得岭南派技法之旨;20世纪50年代只身赴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受徐悲鸿“亲炙”,从“三角、圆球的素描画起”,受到西式写实美术的严格训练,于人体解剖和素描精研细琢,并养成了一辈子画速写和写生不辍的习惯。杨之光的绘画特征,一言蔽之:速写加水彩。即以速写为基础,把笔墨附着于严格的的结构布局中,强调瞬间的生动感——确实,杨之光以其聪慧的大脑和灵动的用笔,并参以西洋的光感效果,打破了古来文人人物形象程式化、概念化的弊端,开创了水墨人物的新局面,令人耳目一新,其《一辈子第一回》也好,《雪夜送饭》也好,甚至《女人体写生系列》等等,都是这种写生性的视觉语言的提升,它们的出现,确实具有中国水墨人物画里程碑的意义,这一点,实在不能抹杀,也不容抹杀。杨之光他们在人物画史上的光辉地位是无法抹杀的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